房地产市场的预言家黄奇帆,又一次用事实证明了其判断的准确性。这位被称为\"楼市预言家\"的经济专家,早在2018年就曾语出惊人地预测中国新房交易量将逐年下降。当时正值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,购房者排着长队抢房,开发商疯狂拿地扩张,整个行业沉浸在狂欢之中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黄奇帆却淡定表示:\"往后的10来年,我国的新房交易量,将从巅峰时期的17亿平米,慢慢下滑到10亿平米以下。\"
这番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。许多业内人士不以为然,认为这是危言耸听。毕竟,201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还保持着17.2亿平方米的高位,房价节节攀升,市场一片繁荣景象。不少开发商甚至公开表示,中国房地产至少还有20年的黄金发展期。普通购房者也沉浸在\"房价永远涨\"的迷思中,对黄奇帆的警告置若罔闻。
然而时间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。从2021年开始,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一路下滑,从最高的18亿平方米,一直降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不到5亿平方米,按照这个趋势,今年的全年成交量很可能会不到10亿平方。
这些数据完美印证了黄奇帆6年前的预言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他不仅准确预测了市场总量的变化,还预见到了调整的时间节点。这种精准的判断力,在房地产这个充满变数的领域实属罕见。如今,黄奇帆再次对房地产市场做出新的判断。他认为:\"未来十年房价平均涨幅会低于GDP增长率,既不会大涨,也不会大跌。\"实际上,这次黄奇帆预测大概率也是对的。这个看似平淡的预测,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市场洞察。
01 黄奇帆之所以做出预言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
黄奇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预测,背后有着相当现实的考量。咱们不妨仔细看看他提到的几个关键点,这些因素确实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。
一,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天花板
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%,眼看着就要碰到70%的天花板了。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?简单来说,就是能进城的农民基本上都进城了。以前那种靠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买房来拉动房地产市场的日子,真的一去不复返了。我认识不少从农村出来的朋友,他们要么已经在城里安家,要么就干脆选择留在老家发展。现在再指望靠农民进城来消化商品房库存,确实不太现实。
二,大拆大建的时代的终结
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,现在各个城市都在搞旧改,大拆大建的时代真的结束了。以前那种推倒重建的模式,不仅浪费资源,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。现在我国更倾向于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升级,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,又避免了资源浪费。我家附近就有几个老小区在进行改造,加装电梯、重新粉刷外墙,居民们都很满意。这种转变直接影响了新房市场的需求量。
三,居民的房产需求趋势于饱和
20多年前,咱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才6-7平米,一家人挤在小房子里是常态。现在呢?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超过40平米了。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,我举个例子:现在很多三口之家住的都是90-120平米的房子,这放在20年前简直不敢想。住房条件改善到这个程度,人们对买房的需求自然会下降。除非是为了孩子上学或者改善居住环境,否则谁还会急着买房呢?
四,结婚人数越来越少
说到结婚买房这个传统观念,现在也在发生变化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只有610.6万对,比上一年下降了20.5%。这个降幅相当惊人。我身边就有好几个30岁出头的朋友,他们要么选择不结婚,要么结婚了也暂时不打算买房。现在的年轻人观念变了,他们更看重生活质量,不愿意为了买房而降低生活水准。这种观念转变直接影响了婚房市场的需求。
五,房价下跌带来不小的心理影响
房价已经连续跌了三年多,早就不像以前那样能赚钱了。现在的情况是,很多家庭都在观望,担心买了房之后房价还会继续下跌。这种心理特别能理解,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。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,明明有买房的需求,但就是不敢出手,总想着再等等看会不会更便宜。
实际上,其实换个角度想,这种变化未必是坏事。房价稳定下来,年轻人就不用那么焦虑了;住房条件改善,大家住得更舒服了;城市更新更注重品质,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好。关键是要适应这种新常态,不管是开发商、购房者都需要调整心态和策略。
02 面对未来房价的走势,这次黄奇帆的预测大概率也是对的
关于未来房价走势,黄奇帆最近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这位经济专家预测,未来十年房价的平均涨幅会低于GDP增速,既不会暴涨也不会暴跌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他的判断确实很有道理。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,全国百城二手房均价是13691元/平方米,环比下降0.75%,同比更是下跌了7.26%。这个数字印证了黄奇帆的观点:房价既没有大幅上涨,也没有急剧下跌,整体呈现出\"稳中略降\"的态势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调整期。虽然房价在缓慢下行,但跌幅不会太大。这要归功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定楼市的政策。比如取消限购、降低房贷利率、调整首付比例、减免契税和增值税等,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托住了市场。可以说,正是这些政策的及时出台,才避免了房价的大起大落。
黄奇帆的预测之所以靠谱,是因为他看透了房地产市场的本质规律。比如之前说过的,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后半场,人口红利在减弱。同时,居民的杠杆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,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。此外,我这\"房住不炒\"的定位很明确,不会再让房地产成为刺激经济的工具。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未来房价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疯涨。
不过,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。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由于人口持续流入、资源集中,房价抗跌性会更强。而三四线城市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。但总体而言,全国房价都会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。
03 对于当前的楼市,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呢?
说到买房这件事,不同人群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。对于刚需家庭来说,现在可能是个不错的时机。政策层面给出了不少优惠,贷款利率也处于历史低位。但要注意的是,月供最好不要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三成,这样才能保证生活质量不受影响。我认识一对年轻夫妻,去年买房时就把月供控制在收入的25%,现在生活过得还算宽裕。
改善型购房者可能需要更谨慎一些。目前房价整体还在调整过程中,不妨再观望一段时间。等市场泡沫挤得差不多了,再考虑换房会更稳妥。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情况,他们家原本打算今年换套大房子,但看到市场走势后决定再等等,现在反而觉得这个决定很明智。
至于投资客,现在的市场环境确实不太友好。房价还有下行空间,贸然进场很容易被套牢。我听说过不少投资客的故事,有人在前几年高位接盘,现在想脱手都难,每个月还要承担沉重的房贷压力。这种教训告诉我们,房地产投资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过去了。
其实从更深层次来看,房价走势反映的是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。过去那种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改变,各地也在有意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。这种转型虽然会带来阵痛,但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有利的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经济学家说的,当房地产不再成为经济的唯一支柱时,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更加均衡。
总的来说,未来十年,房地产可能会进入一个\"新常态\"。房价涨幅与GDP增速基本同步,投资属性减弱,居住属性增强。这其实更符合\"房子是用来住的\"这一定位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,不用再为房价暴涨暴跌而焦虑,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收入、改善生活上。
当然,市场永远存在不确定性。如果出现重大经济波动或政策调整,房价走势可能会受到影响。但从目前来看,黄奇帆的预测确实把握住了大方向。他的判断建立在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,不是随便说说而已。
作为普通人,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房产价值,把居住属性放在首位。关键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就像我常对朋友说的,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,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才是最重要的。
上一篇:主创谈电影《东极岛》创作故事
下一篇:没有了